淮安学校大全淮安教育新闻正文

一生付童蒙,两袖洒清风

2016年06月15日 12:48 来源:学校大全编辑:admin

2016年5月27日,献身于红领巾事业近半个世纪的全国先进工作者、全国少先队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、团中央机关离休干部、原辅导员杂志社顾问吴芸红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,享年95周岁。她是淮安籍著名作家袁鹰的夫人。为筹建周恩来红军小学,笔者多次拜访她。每一次拜访她都说:“我是淮安的媳妇。”话语中,对家乡殷殷关心之情溢于言表。特别是对家乡建设的周恩来红军小学更是关怀备至。

记得第一次见到吴芸红老人是2009年10月10日,祖国60华诞刚过,我受单位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校长王其明的委托,为筹建周恩来红军小学北上首都,前往北京朝阳区金台西路拜访当代著名的作家、诗人、儿童文学家,散文家袁鹰。来到了袁老家,其时,接待我们的便是袁老的夫人吴芸红老人。她原是团中央少年部、中国少年报社的领导。当时已88岁高龄。老人清瘦,但精神很好。她说,袁老出去打印材料,一会儿便回来。一边说一边热情地叫我们坐下来,又亲自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茶水。老人如此高龄,却这般客气,让我们既感动又实在有点不好意思。

等待袁老回来的过程中,我向吴芸红老人汇报了来自家乡的信息。当我告诉吴老,周恩来红军小学2009年8月5日已经正式立项,她是一所由全国红办支助的在楚州实验小学基础上新建的经典规划、精心建设的学校时。吴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在我介绍校史沿革时,吴老听到周恩来红军小学、楚州实验小学的前身即为江北慈幼院时,连忙打住我的话头说:“这些年来,我们缺少联系。我一直以为,江北慈幼院(楚州实小前身)在解放前就解散了。想不到,八十多年来,她一直延续,在书写新的校史。当年,那可是祖父(袁鹰老人的祖父田鲁渔参与创办了江北慈幼院)的事业啦!”说着说着,便陷入了对往事的沉思之中。继而,吴老说,听袁鹰讲,当年,江北慈幼院是由本县三位在全国著名的银行家谈丹崖(日本留学生,大陆银行总裁,家住城内城隍庙巷)、周作民(金城银行总经理)和朱虞生(盐业银行经理,家住东长街三角桥)等发起创办。以谈丹崖为主筹集、捐献了十万元基金,用四万元买了周姓盐商的一所私人住宅(约五、六十间房屋)作为院址。其中包括楠木厅房和松、柏、桐、椿的主屋共五进,从前到后每进都有走廊,阴雨天不湿脚,可以从大门走到后面。又用二万元购置了校具教具等设备。还有四万元存放银行作为流动基金。建院后,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宏增(字翼唐,宿迁人)任第一任院长。同时邀请了祖父田鲁渔等为主事。记得,当时,江北慈幼院招生对象是12—15岁的贫苦家庭出身的男性儿童。初小开设语文、算术、音乐、图画、体育、手工六个科目;高小增设修身(主要讲礼、义、廉、耻等孔孟之道)、历史、地理、自然等科目。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采;体育设备有秋千、跷跷板、铁环、球类、玩具等。文娱方面,国乐组有笙、萧、管、笛、三弦琴、七弦琴、琵琶、二胡等。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,院里还开办了小商店,专售学习用品;开设了小银行,培养学生节约、储蓄的好风尚和学习会计知识。管理人员均系从学生中挑选轮值,并有一定的报酬,如“经理”每月二元,其它人员每月一元,但不发现钞,只发院内通用的一种有价证券,以限制使用范围。这些管理人员在总务人员统一指导下进行工作。院方还利用空隙地开辟了花圃,供大家欣赏,由学生自己种植,除虫锄草,施肥浇水,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,对成绩优异、表现突出的学生,定期发给奖学金。

吴老说到这里,笑了笑说:“说真的,袁鹰祖父当年年龄已经不小,用今天的话来说,祖父就是老有所为,发挥余热吧!”袁老的话逗得我们会心的笑了。吴老说,听袁鹰讲过,那时,他不到十岁,经常和祖父到江北慈幼院玩,认识了不少教工和学生。有些人解放后,他还和他们有联系。如第二任院长何宝善(字楚侯)去世前,一直和他有交往。再如,当年的校医刘树龙挽救了不少孤儿生命,赢得了人们的赞扬。后来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。记得,八十年代,有一位妇女在很多医院看了病,都认为病重无望。结果刘树龙老先生只开了7分钱的中药医好了她的病。往事历历。吴老叙述家乡过往仿佛昨天。

正说着,袁鹰老人回来了,接过了话茬。他要我转告王其明校长及其领导班子:多年来,他一直有个想法,能不能与民政部门联手,为孤残儿开个绿灯,就像当年江北慈幼院那样,办个食宿全免的学校,让他们免费接受教育。或者哪怕办一个这样的班也好!我点点头,表示一定将他老的意思转达到位。在袁老家里,袁老还应邀,欣然为学校题词:“发扬江北慈幼院精神,办好新时代教育。”他还表示,等新校区落成以后,他将无私的把自己的藏书捐给周恩来红军小学、楚州实验小学的孩子们。(袁鹰书屋已经在周恩来红军小学建好。二位老人还慷慨捐赠二十万设立了袁鹰作文奖。目前,经区委研究决定,每年配套二十万,设立全区袁鹰作文奖、袁鹰文学奖。)谈话过程中,我还像二老介绍了家乡楚州的情况。当介绍到“文楚州、景楚州、金楚州”时,他俩听得非常专注。我说:“袁老是家乡淮安走出去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。建设文楚州我们首先想到了您。”袁老谦逊的说:“楚州人才济济,我不算什么。”但他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、教育、新闻、出版、广电事业,特别是《新楚州》(现为《淮安区报》。当他得知我有一本语文教学专著即将出版时,高兴的祝贺我,勉励我好好钻研业务,努力创作优秀作品,并为我题写了书名“我的生活语文”。

谈话中,吴芸红老人还向我介绍了1946年初,在阴云密布的上海,创办《新少年报》的事。吴老当时就是《新少年报》上的“咪咪姐姐”……由于是秘密办报,很难约稿,吴芸红办了个“咪咪信箱”。小读者有什么苦闷和疑难,就会给咪咪姐姐写信。吴老每信必复,并选择其中有普遍意义的,在报上公开回答。一位残疾儿童,来信讲述了他悲苦的境遇;一位绝望的儿童,讲述了他的后母为了养活家人,不得不去当妓女,他觉得世界太黑暗了,看不到任何光明;有个失学少年来信问:“这社会就是富人富到底,穷人穷到底,失学的永远被弃在校门外吗?”有的孩子则对社会上出现的怪现象不理解,问:“为什么选总统要大喊大叫拉选票?”甚至有的孩子夜里总尿床,也向咪咪姐姐诉心底的苦恼。有的孩子来信,只是草草的几行字,吴老却写了长达五六页的回信。一封封回信,就像一粒粒火种,引导孩子们穿过苦闷的隧道,冲出彷徨的幽谷,迎来希望的朝阳。咪咪姐姐和小读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成为他们心目中最有威信的好伙伴、知心姐姐。为了启蒙少年儿童对社会发展史的了解,她撰写了长篇连载《爸爸讲的故事》、《老伯伯讲老话》等历史故事。她还以“虹”为笔名,创作了长篇故事连载《孩子们》。她还以“丁丁”为笔名,以细腻、动情的笔调,写了《丁丁的日记》,展示了生活在悲惨世界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。

“一生付童蒙,两袖洒清风。育得接班者,含笑在花丛。”吴老为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。

一晃半天过去了。和吴老、袁老在一起交流,我们竟浑然不觉。他们谈话中透出的朴实的生活方式、谦逊的做人原则、踏实的工作作风、执著的理想追求时时让我温馨、时时让我感动、时时让我回味……(咸高军)

相关评论

评论列表(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
相关新闻